探析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2024-05-02 | 阅读 : 404 | 下载量 :12 投诉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校整体教学水平正不断提高,但目前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也仍是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为了能够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这也为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指明了方向。因此,各高校应充分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思想,并针对现有的教学问题,提出完善的解决方案。

一、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工作内容不够充实

在我国目前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部分教师沿用的教育方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党的路线与基本方针政策。这本无可厚非,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最大程度发挥这一课程的学科优势,从而导致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体制不够完善,无法紧跟新时代下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在统计过程中,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当中,没有将生活实例沿用于教学当中,且没有积极地创新目前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目前的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没有得到充实的课程构建。与此同时,一部分高校学生认为,在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中,理论知识与教学体系并不能够切实地帮助学生自身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够对生活中遇到的疑问进行解答。无法得到学生的深层次理解,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高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教育工作在形式上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

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于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方向,应是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引导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成长。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高校学生优良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根据调查,虽然各大高校每年都会为学生开设思政课教学,但在教学形式上相对单一,没有充分地发挥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当中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积极地交流互动,同时大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过于注重形式教学,没有积极地开展更为生动的教学内容。这就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推进兴致不高,只有要考试时才会进行学习。目前的高校思政教学仍没有充分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部分教师仍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未能够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推进效率。

(三)教育工作受到新形势下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让我国教育领域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更为广泛。目前不少高校思政教育课堂当中开始将信息化手段融入实际教学当中,通过青年大学习平台、微课、慕课等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工作。但综合看来,伴随着信息化手段的不断发展,在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推进提供帮助外,也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与挑战。信息技术不断地将新兴事物以网络传播的途径传递于学生之中。由于网络的广泛性与复杂性,除去网络当中优质的教学资源外,也有一些负面的信息与错误言论。这些不正确的价值观与负面言论,对于涉世未深的高校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影响,这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教育工作中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首先,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不少高校认为,只要教师能够积极地迎合教育改革,深度探究教学方式,校方就会进行全力支持。这样做有利于激发教师进行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但也会造成一种后果,有些教师的教育改革只是趋于形式,或是为了名利而改革。完善的教学机制能够有效督导教师的教学动机与过程,更能够提高教育改革的实效。如若高校不重视教育改革的效果,教学改革就将会流于表面,成为一个口号。其次,目前的思政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高低,受许多的因素影响。例如,教学氛围、教材内容、学生认知等因素,都可能为思政课堂的推进带来影响,如若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将会使评价体系更为复杂,容易影响评价的开展。

(五)教育工作者自身教育素养与职业能力缺乏

高效思政教师应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培养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并为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政知识与理念发挥重要作用。但根据目前的调查发现,现阶段的国内高校思政教师对于思政理念的了解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未能够有效地发掘思政这一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而无法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此外,部分教师虽然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具备优良的专业素养,但在生活条件中有多方面的限制,导致这样的教师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核心素养,推进自身的教育工作,从而影响了高校思政教学的教学效率。

二、新形势下开展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教学形式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通常以授课的形式开展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更加突出对理论知识的单项输出,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出现晕晕欲睡的情况屡见不鲜。从而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成为学生玩手机、睡觉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无法发挥出思政工作的育人价值。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滞后,教学内容不新颖,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不佳,不利于学生的全面与协调发展。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紧跟时事,积极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身心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相契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字化教学课堂,并立足于社会生活,整合社会热点和事例,完善与活跃学生学习氛围,创造出具有活力的课堂,高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学生有效掌握思想政治知识的精髓。同时,教师可以将“奇葩说”“辩论赛”等活动引入课堂教学中,构建师生、生生积极交流互动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因子,更好地投入到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此外,教师可以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整合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学习特点,围绕手机媒体、信息软件、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创新型教学模式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同步创新和发展,开启思想之船,扬帆起航,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创新教学内容从以下几个维度出发:

紧跟新形势与新政策,主要包括我国发展形势、全球发展形势。让学生可以在了解我国政治与国情的基础上,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不断开阔学生视野。

思想政治教育要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民族精神相融合,同时可以积极联动其他学科,开发融合型大思政课堂。

整合社会热点事件,融入学生生活,提升思想政治课堂的亲和力。通过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与走近学生日常生活,如消费、就业、恋爱等话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丰富前沿思想与理论教学。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与领悟,促使学生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中,不断强化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在多种文化思潮中,能够学会运用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察、解读时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二)改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积极构建多元化教学活动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为重要的便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本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式是涉及教材、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多维构成要素,亦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教育质量水平的关键。因此,教师灵活选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教学中,主要以教师的理论灌输为主,学生抵触情绪严重,逃避学习,甚至出现逃课的情况,并将思想政治课堂与枯燥乏味、睡觉课、不实用挂钩。因此,迫切需要教师整合调查法、案例法、研讨法、议题法等全新教学方法,增强师生、生生互动,改变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刻板印象,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兴趣,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选取的教学方法应具有实践性、典型性、针对性等特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与发展需求,指导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迁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知识的生成,感受人生意义,拥有自己的获得感。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师所承担的任务和工作,往往是很重要的,且对高校学生而言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必须紧随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实时跟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素质,提高教学综合能力水平,提升自我思想政治教学素养,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学课程。通过在思政课堂上增加与学生的交流环节,帮助教师对现如今理论教学工作中的思考和建设性意见进行更好地探究。一定意义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学研究的方式、内容等作出了相应的创新和变革,以紧紧结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大数据为媒介,各种新型媒介的开发与运用,正逐步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也有很大的影响。当学生在享受信息时代的便捷与快乐时,如果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就会出现沉溺网络的现象。学生在面对真实世界时,难以形成客观、理性的认识,从而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不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大学期间,正是培养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学要抓住新媒介的发展趋势,运用大数据的价值与功能,对社会上的不良力量和思想进行有效的治理,防止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确保高校能够占据正确、优良的舆论阵地,使高校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社会上的热点新闻,往往都会引起学校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也是大众对于社会舆论产生的反应。在这个时候,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将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直接影响。通过及时落实引导、纠偏等措施,在加强正面宣传的情况下,使学生能够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能够形成更加理性的思考。

(五)构建良好情感关系,提升思政课堂亲和力

高校思政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注入真情实感,做有温度的教育,体现出珍视学生的教育机智,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利用情理结合的教学原则,达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目的,促使师生友好交流,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由于学生的情感与情绪因素具有扩散性、可迁移等特点,情感可漫溢到主体以外的人和物上,从而使他人受到感染与熏陶。基于此,教师应加强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构建师生间积极情感关系。首先,教师应积极开朗、平易近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与心境,经常鼓励学生,培养学生阳光、乐观的心态;同时尽量做到平易近人,并积极关注学生近况,学生在遇到难以解决的疑惑与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和照顾,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增强自身的亲和力,会让学生对老师所教授的科目形成正向情感,对学生学习思想政治内容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强学生对教师与学科的认同感,此即“亲其师,信其道”。其次,教师应与学生积极沟通互动,以加深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关爱学生。只有真诚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好老师,才能使学生与教师同心同力,共筑高效课堂。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可采取合作探究、商讨的方法,以问题为导向,灵活学生思维,将更多的课堂学习时间与主动权让给学生,研究、商讨的题材也可能是一个社会热点话题,也可以是学生近期遇到的困惑,以此方法有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此外,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软件,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联系,询问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近况,从“走近”学生到“走进”学生,聊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未来的职业规划等。让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护,更主动地学习思政知识,以积极的情绪与教师共筑高效的思政课堂。

(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个性发展

在大学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心理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过不去的难题,往往都源自心理问题,其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也在相互交织影响。因此,教师应切实开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解决大学生思想、心理问题为基础,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中所想为必要前提,直接抓住思想问题的核心原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课程思政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与有效途径,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其次,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可以改变学生与教师相互对立的矛盾关系,转变以教师为主的强硬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增强思政教师的亲和力。建立师生平等的格局,形成融洽、和谐的局面,以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体现,教育工作者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中心,提高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是迅速实现对大学生社会化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方式。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与良好的适应能力,逐步融入社会发展环境,并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与工作环境中立足,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团体和谐共存。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管齐下,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

我国社会正逐渐步入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国际复杂多变的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任重而道远。因此,高校教师应当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做到与时俱进。伴随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教师应能够落实教育改革理念,不断完善现有的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逐步完善教学形式,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将目前教学工作开展中的问题一一去除,充分重视教学问题的解决方式,重点加强并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为高校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阅读量: 404 下载量:12 收藏: 36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推荐阅读

    文章排行

        二维码

        1. 微信订阅号

        2. 联系客服